第354章 第一艘千吨级“战舰”下水!(第1页)

在水窑厂本部待了一段时间后,林壹再次前往津港县。

当站在一艘大船面前时,林壹的表情颇为震惊。

他没想到,当初这些胡乱凑齐的船舶工人们,竟然真的把他设计的油驳船造出来了。

而且速度还快,这当然得益于日军在津门港建造的这座万吨级的修船厂。

但...工人们的努力和天赋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
这些人才只是被日本人用来修船,简直太可惜了。

直到现在林壹才明白自己在津门港捡得漏里,不是物资和船厂最大,而是这批以前只是负责修船的工人!

他们才是津港县最大的宝藏!

林壹站在这艘千吨级的油驳船旁边,感觉自己都渺小了不少。

油驳船静静地停在船坞的滑台上,巨大的船体仿佛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。

船身外壳的漆面仍带着新打磨后的金属光泽,大片焊接痕迹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反光,宛若一圈圈钢铁的年轮。

那种粗粝的质感并不掩盖它的力量,反而让整艘船显得结实、沉稳,像是本身就为战火而生。

船首微微上翘,线条干净利落,外板经过多次打磨抛光,能在海浪冲击中最大限度地分流减阻。

龙骨自船艏贯穿至尾部,一道笔直的暗线隐藏在钢板之下,支撑着整个庞然结构。

两侧舷壁厚重,装甲化程度远超普通民用油船,显然林壹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战时环境下的抗炸与耐冲击性能。

甲板宽阔而平整,涂上了防滑层,几乎可以容纳小型卡车直接驶入。

中部高耸的管路系统延伸至船体两端,粗大的输油管呈并列布置,用钢带固定在支架上,接口部分覆盖着金属保护罩。

每一根阀门、每一个接头都编号清晰,说明这里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艺管理制度。

管道之间穿插着新装的防爆阀与压力监控仪,那些微小的标尺刻度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,显示出工人们的精细手艺。

上层建筑集中在船尾,驾驶楼不高,却结构紧凑。

舷窗为加厚玻璃,内侧加装金属防护框,能在炮火震波中保持密封。

天线与信号桅杆已经竖立,焊点稳固无晃。

再往后,是整齐排列的油泵舱盖与排气管,管道间用防火棉隔离,甲板下的储油舱采用分隔舱体结构——就算一舱受损,也能保持浮力不失。

阳光从半敞的厂顶照进来,映在船身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