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厂长,油驳船的建造工程才刚开始,您就要回去?”周洋不解道。
林壹点了点头,“接下来就是重复与堆砌,等到下一个工序我再回来,而且我相信他们能做好,就像他们相信我一样。”
回到黄崖洞兵工厂本部。
林壹首先视察了火炮生产车间。
自上次他将各类新武器、新装备的技术资料分发下去后,各个生产车间进入到了极为忙碌的研制阶段。
“厂长,咱们本部现在越来越集中于研制而非生产了。”刘科长道。
林壹点了点头,“这是好事,未来,我希望咱们水窑厂成为一个研发中心,而非生产中心,相关的技术学院也要尽快成立,不管大小,先办起来再说。”
“好!”刘科长颔首道。
林壹进入火炮生产车间后,依旧是那熟悉的景象。
钢屑在砂轮下飞溅,车床与铣床有节奏地啃咬着坯料,工程师们围在试验台前低声商议。
台帐和图纸叠放成堆,油污与墨印在每一张表格的边缘证明着工作强度。
这里的气氛不同于单纯的批量生产,每一道工序都像是在做一道检验题,既要追求效率,更要把每一个参数做成样板。
他们近期重点推进的几款火炮,都已经进入最后的试制与整合验证阶段。
对此,林壹并不意外。
水窑厂的火炮生产车间,与步枪生产车间是水窑厂的两大核心车间。
其技术实力对比欧美的兵工厂都毫不逊色。
林壹的目光落在那些产线上。
目前生产线上的主要火炮型号包括仿制改进的105毫米野战榴弹炮(M2A1型改良版)、130毫米中远程火炮(M46型)、155毫米重型榴弹炮(M59型)与203毫米攻坚火炮(M115型)。
这些口径各有侧重点,105毫米侧重机动配合与射速,130毫米与155毫米在火力覆盖与穿深上取中,203毫米则针对工事、港口与重目标的穿甲与破坏能力。
在锻造车间,炮管坯料经过多道热锻、正火和回火工序,每一根管体都在大型纵向车床上进行精镗,内孔精度达到千分之几的公差,内膛线膛用精密滚刀成形,再以慢速磨削达到最终膛线精度。
每支炮管的内表面还要经过渗铬或氮化等表面处理,以提高耐压与抗磨损性。
这些工艺相比黄崖洞兵工厂早期,已经提升了数倍有余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