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当下抖影短视频上泛滥的粗制滥造的华夏风歌曲。
    音痴有一句话不吐不快:“不是在歌曲中,加了几句戏腔,就是华夏风。那顶多算件戏服,披在了流行音乐的架子上!”
    为什么《贵妃醉酒》刚出来那会,孙云浩就被口诛笔伐了?
    真以为偌大的华夏,除了孙云浩这个重生众,就没人想到说,将戏曲跟音乐融合?
    有名的,怕第一个吃螃蟹,成了被攻击的对象。
    没名的,写出来的歌,也没有什么影响力。
    而两者,还有个共通点——没什么好作品!!!
    就问你,这样的作品推出来,该不该被骂?
    在另一时空。
    当戏曲跟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已经能被大众所接受并受到追捧时。
    网红小潘潘用一种刚柔并济的唱法去唱《黄梅戏》。
    歌火的同时,也导致了铺天盖地的争议与谩骂。
    这里涉及到两个知识点。
    一个是改编的尊重与底线,另一个是如何做到有益的创新与传承。
    这两点,这里不多做叙述。
    说白了,问题的核心在于敬畏心与功力深浅。
    她用娇媚的鼻音和掐尖的尾音,将经典唱段《女驸马》改得面目全非。
    原本黄梅戏中冯素珍为爱抗争的坚韧与勇气,在她的演绎下变成了轻佻的撒娇,传统戏曲的筋骨被抽离,只剩下一层浮夸的糖衣。
    这种以创新为名,实则消解传统内涵、博取流量的做法,触碰了大众心中对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敬畏底线。
    这里再回到刚刚的问题上,我们往好的一面去想。
    那些苛责孙云浩的专业人士,在批评其作品的同时,内心深处或许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和期待。
    毕竟,在当下社会,对传统文化,尤其是戏曲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
    孙云浩敢于将戏曲元素大胆融入流行音乐,这种探索本身,就值得一份敬意。
    这也是郑岳新老爷子认可孙云浩的一个点。
    他们批评的出发点,未必是扼杀创新,更多是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。
    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态:
    既希望有人能打破陈规,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。
    又担心探索过程中的不成熟会损害传统艺术的庄严与美感。
    好在,不管是《贵妃醉酒》还是《赤伶》,不损“戏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