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足的人,虽然富有却是贫穷的。因为一个有着极大*的人,即使富如龙王、应有尽有,但在“我要、我还要”的不知满足的心态中,感受着内在贫穷的煎熬。相反,一个知足的人,虽然贫穷却是富有的。想想看,一贫如洗也自得其乐,还有什么能让他失去精神的满足感?
这两种人社会上都有。有些人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,有些人物质贫穷而精神富有,谁更快乐?一定是后者。
我认识一个修行人二三十年了。他的生活非常简朴,别人供养点东西,哪怕是一小块地毯也觉得多余,担心增加执著,送人了。“有点吃的,就够了。”这是他的生活,一辈子以修行度日,特别快乐。
我也认识一些富人,但正如佛经里所说,他们确实很贫穷,因为想要的太多:一辆车不够,要两辆;两辆不够,要三辆……可能有能力的话,一百辆都不够。没有车时觉得一辆就够了,但有了,为什么又不这么想了?
也许你们不理解那个修行人的简朴,但他担心增加执著的智慧,或许能提醒我们:即使你实现了某个梦想,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,也要留心随之而来的痛苦。
我们追求一样事物,通常的理由是,我们觉得它美好。但在真实的观察中,这种美好是不确定的。
比如这束花,当你心情好的时候,觉得它美,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觉得不美;这个人觉得美,那个人觉得不美。如果在花的本体上确实有“美”这样东西,一种恒常性的、一成不变的或说实有的特性,那么所有人都应该看得到,你在任何心情下都应该这么认为,但实际上却不是。这说明什么?在任何事物上,都没有一种实有的特性。
这刚好符合佛教所谓的“空”。正因为本体是空的。你的感觉可以不同,每个人的评价也可以不同。
用“空”的认识看待人生,如果你能体会到一种虚幻性,就接近它了。可惜。年轻时你不一定懂。
人在年轻的时候,会认为有钱有地位才幸福,也常会想着“怎么更好看”、“怎么更快乐”。但长远想想,即使你变得好看了、有钱了,短暂风光一过,几十年后一样会成为特别难看的老人。那时候,你有再多的财富,能受用多少呢?能抵挡缺乏思想或信仰的落寞与孤独吗?
要知道,这些属于内心的东西,年轻时就该好好培养。但正值20岁的时候。我们根本不去想它。我们不思考人生的哲理,不探索宇宙万物的真相,也不想着将来有机会时去帮助可怜的人、回馈社会,我们不想这些。我们只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