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节课我们讲了精力使用的关键原则,就是舍九取一。我和很多人分享过,听完后都觉得很有道理,但是在实践中却执行不下去,其中最大的问题,就是焦虑。
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的纠结:
一种是随波逐流,本来不想做那么多事情,但是一看别人都在做,就觉得自己也要做,于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焦虑。在舍九取一的执行上,要么不敢舍弃,要么做完选择又怀疑自己。
另一种是迷茫杂乱,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于是就不断给自己定目标,把日程排满,每天觉得很累、做了很多事情,但最后能看到的效果很少,于是就更加焦虑,把日程排得更满,最后陷入到恶性循环里。
在随波逐流和迷茫杂乱两个问题的影响下,舍九取一的原则很难贯彻。而且当你面对压力和焦虑时,会占用很多的大脑资源,相当一部分精力会直接被负面状态消耗掉。
大脑在处理压力和焦虑这种令人紧张的情绪时,需要保持高速运转,消耗巨大能量。即便身体保持躺着不动,你一样会觉得特别疲劳、精力不足。
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解决焦虑,改善精力状态呢?
首先我们要摆脱一个误区,就是认为焦虑来源于未知。
梁宁老师说过,焦虑其实是一种恐惧,来自于对恐惧的想象。
比如说很多考研的朋友明明成绩很好,但是却仍然焦虑,是因为害怕没考上这个后果。可是这个后果完全是主观臆想出来,自己吓唬自己的。
停止想象,焦虑就会减小,成绩往往会更好。
再说了,考研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?除了考研,就没有更好的发展道路吗?很多人根本没想清楚这些问题,越来越钻牛角尖,最后把自己逼到绝境上,恐惧和焦虑更是成倍放大。
这就是保罗·史托兹《逆商》一书中提出的「灾难化」,就是把麻烦想成挫折,把挫折想成灾难。越想越丧,无法控制。
所以我想告诉你,焦虑不源于未知,而是出于不自知。
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,我们发现,其实解决焦虑、应对压力的钥匙就在我们身上。停止对恐惧的想象,就能有效解决问题。
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我给你三个建议:
第一个建议:用事实替代想象。
你只要问自己一个问题:假如最坏的情况在你最好的朋友身上发生了,然后又会怎么样呢?
比如刚刚咱们提到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