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30 节 弱势科技股的众生相

「牛股都是相似的,不牛的股各有各的问题」,有基本面不好的,有股东或者管理层出问题的,有主题炒作过度透支要长期还债的……这里主要围绕基本面分析几个典型的例子。

第一类是公司竞争力不错,但行业成长空间不足。例如,某芯片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手机里的生物信息识别芯片,与安全相关。该公司在细分行业里技术领先、份额最大,往往是市场上第一个对外推出产品的,所以当它的新产品刚问世,而下游客户应用这个新产品的渗透率还比较低的时候,公司当年的收入利润就实现了爆发性增长,收入增速超过 70%,利润增速超过 200%,股价涨幅超过 150%,高峰时市值超过 1000 亿元。随着渗透率迅速提升至饱和,再遇到下游行业增长放缓,该公司第二年的收入增速放缓至零附近,利润降幅接近 30%,股价跌了接近 25%,2021 年半年以来跌幅也达到约 25%,当前的股价已经不及上一年高点时候的 1/3。这样的暴跌是很难承受的,尤其是在芯片行业这两年牛股辈出的时候。所以,买入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也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,还要看看所处行业的变化。同样,虽然该公司最近跌了不少,但是如果行业的基本面又复苏了或者打开了增长的天花板限制,极有可能再次回到增长的快车道上。

第二类是行业发展较好,但公司竞争力不行。这种类型在科技股里的能见度更高。特别是在新兴行业刚启动的时候,行业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,所有的公司股价可能都在涨,但是一旦行业景气度向下回落的时候就一地鸡毛,有些是骗子公司,有些是调子起得太高兑现不了,有些是步子迈得太大把自己拖垮了。典型的就是 2013—2015 年的那轮「互联网 +」的行情。现在我们看到当时的互联网切入造车的龙头股、互联网教育的龙头股、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公司,现在要么是大跌,要么是退市。回头看,「互联网 +」、电动车、教育、金融都是好的赛道,也确实走出了一批牛股,但是如果公司的竞争力不能持续,最后还是会被产业的浪潮无情抛弃。当然这些个股当年也是妥妥的大牛股,投资者参与得及时也是能赚到钱的。这再一次提示我们科技股投资的难度,不但要考虑选股,还要考虑择时。

 
(本章节完结)